本帖最后由 醉红颜 于 2013-6-14 23:39 编辑
卖茶有信还金亭 德高望众陈九公 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榕树下的还金亭为温塘德高望重的陈九先生所重修
`
东城区莞温路边有一座还金亭。一棵硕大的老榕树将还金亭整个笼罩在树荫下,树下不时有乘凉的、休憩的人们。
“古风犹存”的木匾一语道破还金亭的建筑风格
·
据《温塘乡志》载:还金亭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亭长5米,宽4米,高5米,砖瓦结构。还金亭的建造时间距今已有645年之久,可如今见到的还金亭却依然如新,我们随着一个流传数百年的故事深入了解温塘人的高风亮节。
《温塘志》上对还金亭的记载
明朝洪武年间,村里有个叫袁友信的人,看到莞城到温塘的大道边人来人往,便在路边建一间茶亭。从此,袁友信每日将茶具担到茶亭,升火煮茶,南来北往的客商,云游四方的和尚,赶考的举子,失意落魄的官宦,凡路过此亭,莫不在此歇脚饮茶。
那些在田中劳作的老乡也多在此休息,听听旅客道听途说的新闻掌故,袁友信总有奉上浓茶一碗,分文不取。
袁友信虽然是乡下人,却自幼学习诗文,写得一手好字。今虽卖茶,却常与歇脚的旅客谈诗论文,纵论天下。日子过得倒也开心、舒坦。
传说自幼学习诗文的温塘人袁友信曾在路边建亭卖茶 ·
盛夏这日,骄阳似火,暑热难耐。一位羽扇纶巾肩负包袱的客人从远处骑马而来。只见他一边用衣袖擦着额上的汗,一边下马走进茶亭,随手将包袱放在一旁,饮一碗放凉了的凉茶,暑气顿消。凉茶中淡竹叶的芬芳渗入了客人的心脾,短暂的歇息让客人神清气爽。客人打量起这座建在路边的茶亭来。
茶亭虽小,却也清雅,墙上绘一丛兰花,三两疏竹,亭前有联:茶煮清泉送商旅,亭栽绿树荫劳人。笔力遒劲,挺拔隽逸。客人一边赏字一边品味其中的意思,很自然地与袁友仁闲聊了起来。二人从对联说起,滔滔不绝,甚为投机。客人心情大悦,解开包袱以一方端砚和一支湖笔相赠,希望茶亭主人保持雅兴雅趣。而袁友信本无物相送,情急之间将自己的一把折扇题诗后送与客人。客人匆匆而去。
傍晚时分,袁友信收拾茶具回家,无意间在凳子下发现一布包,打开一看,竟然是白花花的银子。不知何人丢失?细细想来,定是刚才赠砚赠笔的那位客人。但天色已晚,无法追赶,只好带回,待明日客人寻找时归还。
袁友信每天挑着茶具和三百两白银到茶亭摆卖等失主
·
第二日一大早,袁友信赶到茶亭支幌煮茶,等待失主前来取东西。左等右等,一直不见失主前来,傍晚时,只好将布包担回家中。如此这般,转瞬间,三年已过,袁友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这包白银担来担去,但他始终坚信客人一定会回来寻找的。
又是盛夏,有一儒雅客人歇脚饮茶,客人笑问:“老板,这茶好贵哟?”袁友信正色道:“茶不贵啊!每碗一文。童叟无欺!”
客人再次笑了:“三年前,我在茶亭饮过一碗茶,却丢了三百两银子。你说贵也不贵呢?”袁友信顿时一愣,仔细打量来客,果然有些相熟悉,但一时也不敢确认:“你有何凭证?”
客人不慌不急从怀里取出折扇一把,展开摇了几下,袁友信立即确信这就是三年丢失这包白银的客人,因为折扇上有他的亲笔题字。袁友信赶快从竹筐底的草下翻出一个包袱,高兴地对客人说:“可找到您了!您让我等得好辛苦呢!快清点一下,三百银不分不少地交给你了。”
客人打开一点,三百两白银一两不少,一时间感动万分,手拉着袁友信的手摇来摇去,后来,客人提出赠银酬谢,袁友信坚决回绝。客人只好洒泪拜别,临行时询问袁友信姓名,不舍地说:“后会有期,再当酬谢。”
失金三年,幸得卖茶人袁友信拾金不昧,三百两白银原璧归赵
·
送走客人,袁友信仍然在茶亭卖茶。然而袁友信拾金不昧,三年还金的故事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京城。
洪武三十年(1397年),袁友信忽然接到皇上诏征书,命其前往福建就任。袁友信在福建任职期间,廉洁奉公,受到朝廷嘉奖,完职后告退还乡,继续经营小小茶亭。明永乐五年(1407年)袁友信再次被诏征到京城任职,最后卒死在任上。
温塘人袁友信廉洁奉公,两朝征聘垂青史 ·
袁友信去世后,温塘人为了纪念他,让他的美德留芳后世,对他的茶亭进行了重修,取名还金亭。
清代,温塘村一位叫袁珲宇特为茶亭撰写对联:邑乘志清芬,溯此地名贤,茶煮廉泉,三载遗金还故主;笠车堪小驻,悯当途热客,重修旧址,百年嘉树荫劳人。
光绪光绪年间,旧茶亭上匾文:族祖友信公尝在此亭施茶,见座有囊金,知过客遗也。守之,候其来取。不料日暮,客不至,因载归。翌日,复载而出,如此经年。客乃重来,偶说旧事,公始询悉端委,出囊还之。客谢以金,辞不受。事载邑志,兹重修此亭,敬取“还金”二字颜之,因并载其事,所以示后人尔。时甲子吉日。温塘袁掞英题跋。
还金亭的这副对联为清代袁珲宇所作。诚信,成为温塘人最信奉之美德
那么,明朝皇帝朱元璋到底有没有下过诏征呢?
(崇桢)《东莞志之六艺文志》八一九页载:“诏征处士袁友仁诏——皇帝诏曰:……处士袁友仁,邃养裕于明盛,宜显勋猷。兹特下诏征求,赴京任用,共致太平之盛。聿返上古之隆,所在有司,勉为权驾,服兹诏命,驰驿趋朝。”
(崇桢)《东莞志之六艺文志》八二0页载:“诏征旧征士袁友信诏——皇帝诏曰:海内重熙,每赖群工夹辅……尚资多士匡扶,朕荷。
天地宠灵,臣民推戴,克年内难,嗣服丕基,政既维新,人思求旧,征士袁友信,既荷。
……兹特诏尔所在布按三司敦礼舟征,回京任用……”
由此诏书可知皇帝下诏征聘袁友信一事确凿无疑,而诏书中所言袁友仁、袁友信是否为同一个人呢?
在《东莞县志》(崇祯)中可知,袁友信原名袁友仁,后因避讳庙号而改作“袁友信”。
(崇祯)《东莞志》之《六艺文志》第208页载皇帝征聘袁友信
·
据《温塘乡志》载:袁友仁,又名袁友信。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温塘人。故温塘人尊袁友信为征聘公,在平乐路原温塘供销社尚有征聘公祠残存二进。
原来的征聘公祠曾经做过村里的供销社,现在仅存两进
·
1949年后,还金亭因多年失修竟然坍塌。1988年4月,村民陈九先生捐款重修。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温塘读者阿文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有一天,他到还金亭附近的一间茅房如厕,无意间发现脚踏的木板上有三个大字。阿文不认识繁体字,他一字一字地念了起来:“什么金……亭?”小学生特别好奇,喜欢刨根问底,于是他连忙将不认得的繁体“還”字抄了下来,回家问父亲。才得知是“还”字,父亲遂向阿文又讲起了上面所述的还金亭故事。
第一次走进温塘时,在绍贤家塾二楼,阿文讲起了还金亭
·
还金亭上有“重修还金亭志”:亭乃明代洪武时温塘处士袁友信为乡人商贾施茶所建。袁公勤学才高,乐善好施,拾金不昧,名扬于世。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永乐五年(一四O七),两次为皇帝诏聘。在任清廉功著,卒于职。袁公之事世代传颂,民 国十三年,(一九二四),乡人重修此亭时,取名还金亭。温塘秀才袁掞英为亭书丹并跋云:族祖友信公……历经数百,亭已破旧,温塘好善之士陈九,敬仰袁公美德,为发扬先人之优良传统,捐资数万元,重修还金亭,此文明之举,深得乡人赞许,更有里人阿坤、袁灿新等鼎力支持,工程顺利完成,使还金亭重放光彩,成为温塘乡一角佳景,特勒石志之。公元一九八八年四月立。东莞博物馆王奇芬撰文、东莞书法协会邓祖颉篆额、罗阳书丹。
重修还金亭碑记
·
陈九何许人也?为此,4月30日,我们专门到离还金亭不远的陈九先生的办公室,拜访了陈九先生,深入了解他热心乡村公益建设的始末。
陈九先生已经77岁了,仍然声如铜钟,两眼炯炯有神。他告诉我们,他的上辈都是做泥水工的,到他为止已经有四代了。回想当年修还金亭的事情,陈先生回忆说:“由于年久失修,还金亭塌了。但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有一天,村委干部找到他,希望他能重修还金亭。”
77岁的陈九先生声如铜钟,双眼炯炯有神,丝毫不减壮年行色 ·
陈先生当时一口就答应了下来。为了能恢复还金亭的原貌,达到修旧如旧的原则,陈先生开始四处找寻古老青砖。恰好,温塘村中有青砖房倒塌了,他就从人家那里把青砖买了过来。
由于年久失修,温塘村中坍塌的青砖房不少 ·
陈九先生开心地说:“还金亭是我们温塘人拾金不昧、乐善好施的表率。况且重修后,还金亭能再次成为老百姓歇脚乘凉的好地方,这重修还金亭啊,确实是一件好事、大事、大好事!”
“陈先生,那会儿我们都是以‘万元户’为奋斗目标,而您却拿出了几万元修建还金亭,真的太了不起了!”我们与陈先生聊了起来。
陈先生淡然一笑,“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宽,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建房则成了当时一种特有的社会风气。我大胆尝试以挂单在建筑公司,年年上交管理费的方式,接下很多私人建房业务,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也算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吧。”
陈九先生说,重修还金亭是一件好事、一件大事、一件大好事! ·
“别看我这个泥水工没读过书,可是我的手艺可好了!你们知道,以前的房子都是没有批荡的,砖缝必须裸露出来。经我手砌的墙,墙身都是笔直的,砖缝都是最细密最整齐的!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工地上干活,才六、七岁就开始帮忙拌灰、抽灰斗了。”陈先生无不自豪地笑着说道,言行间不减壮年行色。
“啊?您真没读过书?”我们有点不相信眼前这位坐在大班椅上的侃侃而谈的陈九老板!
“读,也算读过一点点吧!那时候温塘很多孩子都到私塾里读书,其中最多的是到高祠堂读。我只在砖窑坊的一间小屋里,跟一个叫‘吴阿姨’的老太太学。记得那时候我们读的是《三字经》。我读了不到一年,《三字经》也没读完就没有读书了。所以我都不怎么识字,也不敢说自己读过书啦!”陈九先生谈起读书少的往事,语调变得有些低了起来。
走在砖窑坊的路上,当年陈老先生到底在哪里读过《三字经》呢?
·
“为什么没读下去呢?”我们深感好奇。
“家里穷啊!要知道,那时候做泥水工并不是个稳定的职业,也挣不到几个钱。母亲经常要从温塘帮人家挑东西到东莞(莞城)去,挣一点脚力钱,买一升米回来养活我们兄弟姐妹,记得我刚去上学那会儿,父亲还会吩咐我,‘你拌好了灰才能上学……’”回忆起当年的辛酸的经历,陈九先生充满着无限地感慨之情。
“那么,这样说来,您的手艺都是父亲所教?”我们很想了解陈九先生手艺师承何人。
“父亲不光教我手艺,还教我建筑上的规矩和风水,”陈老板不无自豪地说,“比如说,旧时我们泥水工说的‘一宿’,其实在古老尺中就是九寸的意思。”
“这是建筑上的尺寸,但和风水没有什么关系啊?”我们心急地插了一句。
“以前的房子一般都是九桁瓦、十一桁瓦或者十三桁瓦的,最大的也不能为十九桁瓦或者超过十九桁瓦。为什么呢?因为皇帝住的才是十九桁瓦,一般老百姓要是犯了忌讳是要杀头的。而对于进深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老百姓建的房子超过五进的就很少了!”陈先生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建筑上的规矩,“我们当泥水工的,还必须懂得风水,这些风水的学问都是没有教科书的,是祖辈口口相传的。例如门口不能正对着门口,例如进门的墙不能比正对的墙宽等等,都是有讲究的。以前父亲也帮人家建祠堂,家里就有很多墙头上的画样,很可惜,文革的时候被毁掉了……”
温塘袁氏大宗祠的存著堂有多少桁瓦呢? ·
“啊?的确很可惜!”我们不禁叫出声来,“记得我们行走时发现有些人家里的梁是红色的,不知是什么原因?”
“以前一般只有钱人的家里才上红梁。上红梁的时候是要鼓手吹打、放鞭炮、还要宴请亲朋好友的,而一般的老百姓上梁就不刷漆了,那叫上银梁。虽然是自己在工地上放一串鞭炮,可也算是平常老百姓家里的一件大事了!”陈先生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勾勒出当年的世态炎凉。
红梁就在房顶上,上红梁那天,武溪公祠是否也曾吹打请客放鞭炮呢?
·
“陈先生一生从事建筑行业,有什么特别的威水史给我们讲一讲?”我们更喜欢了解平常东莞人最光彩亮人的一面。
“1958年,我23岁,刚结婚。那是我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年!我被选去北京建人民大会堂。当时全东莞只有34人,整个广东省只有134人参加。是当年的老县委书记林若把我们招去的呢!我们这34个建筑师傅中都是由各生产队向公社推荐,最后才从众多的推荐者中选拔出来的。我是广东队134人里最年轻的一个!我们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工程……”往事如陈先生指缝里的香烟,,腾起缕缕烟圈,留下段段灰烬……
当年只有23岁的陈九先生参与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
“陈先生,您说您不认得字,那么您承包那么多的工程如何跟人家签订合同的呢?”我们对陈先生如何签建筑承包合同深感不解。
“这应该感谢我的客户和我的朋友!”陈先生的话显得非常职业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业务一般都是为私人建房。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讲一个‘信’字。讲好了怎么做就怎么做,童叟无欺。很多客户通过跟我接触都成了好朋友。”
“能举一两件事说一说吗?”因为我们仍然不相信不识字的陈老板是如何承包建筑工程。
“记得有一次,我接到了一单工程,需要十多万的资金,那时候哪来那么多钱呢?于是,我找到了在银行工作的一位朋友,向他请教贷款的事。当然了,这位朋友也是通过帮他盖房认识的。朋友知道我不识字,就义务当起了我的秘书。他拿着贷款合同一字一句地念给我听,并解释其中借贷的风险,为我解决了很多文字上的困难。”陈九先生慢慢回忆当年借款的事,话语中充满对朋友的感激之情。
“您真的相信这位朋友?”我们有点诧异。
“信!我们温塘人讲的就是一个‘信’字!”陈九先生用力地点了点头,态度非常刚毅。
陈九先生说,“温塘人讲的是信用!”
·
“那在做工程的这些年中,您有被人骗过吗?”既然了解到陈先生的威水史,我们更想知道走麦城的经历。
“有啊,大把的呢!我一共请过五个施工员。其中有一个施工员就把我骗了。”一句话打开了尘封的记忆的闸门,“那时候,我们晚上还要施工,有时我因为忙没亲自到施工现场,就相信那个施工员。我以为自己是讲信用的人,别人也是善良的。谁知有一次,施工员打电话给我,说工地上的石子不够了,我就让他叫人送货过来。第二天,我发现所用的石子数明显多了。”
“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也不明白陈先生为什么这样说。
“我虽然不认得字,但是凭着几十年的经验,一个工地要用多少材料我还是心中有数的,不可能差那么远,正是纳闷之际,记数员敲门进来了。原来,头天晚上,施工员只叫人送了八车石子来,却硬说送来了十车,记数员说,我们工地每进一车石子回来我都往铁罐里放一根小木棍的,我绝对不会错!施工员见骗不了记数员,就说道,这进材料只有我们俩知道,只要你不说我不说,我们神不知鬼不觉地一人拿一车石子的钱,那多好啊!谁知记数员斩钉截铁地说道,‘老板平时那么讲信用,对人那么好,一车石子700块,我们怎么可以这样骗他!’”陈先生娓娓道来,没有一丝的抱怨。
“我和工人的关系好着呢!每次接到工程,我总会都会对工人们说,我多给你们一点工钱,你们的手工做好一点,材料放足一点,保证工程质量,这样我才能顺利收到工程款,拉到更多的生意!其实,做工程是我终身的职业,也是我一生最有成就感的事业,要不是孩子们都担心我年纪大了,在工地上有个什么闪失不让我做,我现在还想回到工地上!”陈先生虽然年愈古衡,但一谈起建筑工地上的事儿,依然眉飞色舞。
在建筑行业这个大舞台上,这位睿智的老人成功的法宝原来是信用和仗义!
诚信,为陈九先生的工程队赢得了信誉!
·
从陈九先生的办公室走到还金亭不过十多米,我们和陈九先生在亭下合影留念。
陈九先生笑指着还金亭边榕树下的一块石头说:“你们看,这块石头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是一块神石!记得有一次,有个十多岁的少年,因为贪玩,把尿尿到这块石头上,回去之后就生了一身皮肤病,怎么看医生也看不好。后来他的母亲问明情况之后,就带着他和一些祭品来到石头上,用清水清洗了石头,并且祭拜这块石头,嘿,说来神奇,才几天功夫,这个少年的皮肤病就好了,也没吃药也没打针……”我们边听边笑,且不说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但这个故事确实对保护古树古物起到了非常好的屏障作用。
还金亭旁边的龙眼树下有一块神石! ·
神石庐山
·
而今,座落在莞温路中段的还金亭,被高耸的榕树所荫蔽,给社区居民或过往的商旅提供一个休息之所,亦为社区增添一景,尤其是袁友信拾金不昧的高风亮节,永远温暖着温塘后人的心田。(全文完)
陈九先生(左二)阿文读者(左三)与我们在还金亭前合影留念
·
后记: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组合通过先后十五次走访温塘,拍下五千多张照片,历时八个多月,写下约十万字——《走进东城温塘系列》,今已全部连载完毕,感谢一直跟读的朋友们!感谢温塘社区!感谢读者阿文以及所有接受我们采访的朋友!感谢东莞阳光网社区全体管理员!感谢总策划舞者!
欢迎东莞企业、单位、个人合作出版《东莞·温塘》(暂定名)一书,共同寻找商机!有意者,请致电:
巨野子木:15016932411
醉红颜:13694986488
温馨提示:【麒麟合创】系列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感谢关注!
在人生路上,一个东莞人,凭着独有的天赋和不断的努力,从一名普通演员到一名作曲家再到一名宝物鉴藏家,他出身于怎样的家庭?他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下周一将为您解密,敬请关注!
相关链接:
【麒麟合创】走进温塘系列:温溪水,塘边人家——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一)
【麒麟合创】温溪水,塘边人家——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二)
【麒麟合创】绍贤家塾声自远 中西合璧古仔多——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三)
【麒麟合创】柴市村隐皇家庙 麻石街探先民居——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五)
【麒麟合创】阆川公祠多尊祖 贤宦流徽寻遗珠 ——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十一)
【麒麟合创】温塘旧貌不可寻 福园内存爱心——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十二)
【麒麟合创】袁氏源流自江西 文武魁首奉祖德——探寻东莞温塘老墟旧迹(十三)
【麒麟合创】皂上路通阡陌巷 古稀人说古今事——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十八)
【麒麟合创】壆头榕韵文武庙 亭下塘趣相辉映——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十九)
【麒麟合创】钟馗乍现老围门 冚头犹存先民风——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