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一个院落已成废墟,院内散养着一群土鸡,伯爷说,原来这儿是厨房和磨房,我们果然在墙上发现一块刻有“定福灶君神位”的木牌,证明曾经为谢遇奇故居的厨房,但磨房的痕迹已经难以寻觅了。这儿紧靠着水井,设计十分合理,方便厨房和磨房的大量用水。
“灶君神位”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是厨房
谢遇奇故居厨房的外面是村围墙,围墙外面则是原来的麦屋了。据村中的老人说,麦屋的麦姓是麦子,而谢遇奇是老鼠托世的,他家的厨房正好守在去麦屋的门楼外,刚好将麦屋的麦子吃掉了,所以麦屋渐渐衰落了。呵呵,这些民间的传说自然不可信,但是伯爷告诉我们,现在南社姓麦的村民已经寥寥无几了。
建威巷向左一拐,建威弟的大门就在眼前,巷尾有一棵玉麒麟,蓬蓬勃勃地生长着,俨然如同一棵古树。
玉麒麟如同一颗古树,更像一个忠实的卫兵守护着谢遇奇的故居
据《南社村志》载:谢遇奇是南社村谢氏族人中官位最高,影响力最大,他的住宅,也是村里规模最大,最讲究的。坐落于村东围墙之侧,北接谢汝镠进士住宅,南与大书房兄弟科甲相对。是一个由多座住屋组合而成的围屋。内分主屋、书房、杂物屋、厨房四部份,前后跨越三条街巷。
伯爷拿着从哑婆家要来的钥匙,插进锁孔,轻轻一抬,又用手转动铜门环,再推,门已打开。
我们走进谢遇奇的故居
我们走进谢遇奇故居,站在天井中,四下打量,发现主屋是由两栋金字型住宅对合而成,两座厅堂,左右廊屋围合成一个天井大院。廊屋均开大门与外面街巷相通,易于防卫保护,廊屋下有两块红粉石的试兵石,原来一直误以为是练功石。
2013年4月26日,我们在汕头南澳岛上粤闽总兵府内见到一块试兵石,据说当年郑成功就是通过这块试石兵来测试应征士兵的力气,如果能顺利抱起,则算作通过考试,否则就被淘汰。可见,当年谢遇奇在家里苦练武功和力量,提前做了考试的各种准备。
真想目睹当年的武士在“嘿”的一声同时举起这试兵石
两座主屋均为大开间,面宽11米,进深6米。中央为厅堂。两侧各有两间卧室,厅堂达6.3米,后墙高3米处伸展出平台。上供祖先牌位。屋内侧墙上悬挂着谢遇奇的画像,天庭饱满,二目炯炯有神,五官端庄,长髯雪白,英气逼人。
谢遇奇英气逼人
卧室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木板楼阁,存放杂物。卧室内还有一张传统的雕花大床,不知是否是当年之物?
厅堂正面三开间,凹斗式大门,门高3.3米,红砂岩做门框。大门上方之门额上,有两颗红粉石雕的宝葫芦门钉,葫芦表面刻有“福”、“禄”及装饰的花统一,原来高悬“建威第”门匾现在不知哪儿去了?屋檐下有通长的雕花檐板装饰,两座高大的厅堂,相对而立,显得很有气派。伯爷今年八十多岁了,他说小时候曾经见过谢遇奇家的大关刀,可大可重哩!
伯爷说,小时候曾经见过谢遇奇家的大关刀
天井两侧的廊屋内存放着打禾机、风机、石磨、红粉石础、试兵石……经过后门进入小巷,巷口的地袱仍在,可以直通书房。书房平面组合很随意,由大、小房间十余间连在一起,有的门户相通,有的单独门出入天井或街巷。可惜靠近围墙的一些房屋已经坍塌。整栋建筑物以红砂石为墙基,墙体则用坚固的青灰砖,做工精巧玲珑,设计富丽堂煌。
建威第这座古老的建筑,体现了浓郁的岭南传统特色,堪称珠江三角洲明清古建筑的实例。
谢遇奇中进士的牌匾
鉴于建威第经历一百多年风霜雨沾,部份瓦面渗漏,檩木有些腐烂。2007年由市、镇、村三级投入人民币52万元,按原貌修缮。如今建威第已成为南社村民居中的一个代表,也是古村落旅游中的一个亮点。
谢遇奇故居正门
建威第的对面为大书房,还有两间青砖的老房,其中靠近东门处已经改造为一间小三层的小楼(东方村2号)。大书房旧址与忆劬(过度辛劳)庐之间为科甲巷。据《南社村志》载:科甲巷,巷口建有一间大书房,名为兄弟科甲书院,故名。
科甲巷,右侧为兄弟科甲大书房,左侧为忆劬庐
科甲巷内仅有一户人家,院内房子已经改造,门牌为东方村43号和44号。
顺东门路前行,右侧有一间老屋正在建设中,记得上次来时这儿还是一片菜地,现在这片空地建起了新房,南社村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我们不禁担忧这些新建筑是否破坏古村落的原貌?是否能融入古建筑群?甚至这些建筑有得到有关文物部门的许可呢?
2008年拍摄的“东门路”
新建房与东方村49号之间为东门路右侧第二条巷,走过新建房,有三间半圆形的老屋,门板上的毛主席像和带“忠”字的红心依稀可见,我们猜测这儿曾经是店铺或作坊,但具体做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前面为“丁”字形,左可以通围面东路,右为建威第后门小巷,联接着书房等建筑。这些建筑除坍塌的之外,均保持着原貌。
谢遇奇故居侧门小巷可通书房
·
谢遇奇故居后巷民居
沿东门路向前,右侧为一片开阔地,原来从这儿就可以登上樟岗岭,岭下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蔬,还有成片的香蕉林、竹林,一派田园风光,仿佛回到那个远离我们的农耕时代……
顺东门路前行,右侧接围面东路,两侧建筑多为七八十年代所建,红砖小楼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围面东路第一条巷为晚翠巷,与东门路平行,第二条为肚蔗塘边围面南路,全长约240米,始建于宋代,为南社村主要交通道路。
晚翠巷与东门路平行
·
沿围面南路,经两座老屋(出租屋编号:67500201000、67500201001),据说此处原为麦屋祠堂,有一巷名为步云里。据《南社村志》载:步云里,72米,建于明代,此巷直上为谢高卓进士故居和谢遇奇家庙,故名。
红颜在步云里手绘地图
巷内十数米有古井一眼。据《南社村志》载:樟呤井,此井位于樟岗岭下,水清而甜,长流不间歇,故名。我们多次行走中,发现此井最具人气,从早到晚都有人过来打水洗衣、洗头或拎回家中做饭。
我们顶着烈日在草丛中寻找樟岗岭脚下水井
步云里内樟呤井
步云里与晚翠巷呈“十”字交叉,左侧只有一间清代民居(NS-0053),巷内为红粉石条铺就,门楼的地袱仍在。
在步云里与晚翠巷十字路口,我们向游客介绍南社
顺晚翠巷而行,左侧第一间仍为清代民居(NS-0052),其灰塑、檐板等保存完好。第二间有一条小巷直通其中,房子已经破败不堪,但小院中有一眼古井,已经淤塞,井口为方形,井边堆满了红粉石的构件。第三间亦有清代民居(NS-0051),刚刚整修过,可赏之处有砖雕神龛、红粉石雕刻梅花和竹节的门边。再后两间已为新修,不计。这时巷子右转,来到围面南路,左为晚翠公祠。
晚翠巷中的梅竹红石雕花门边
沿步云里麻石小巷前行约十余米,右侧一个小门楼,门内小巷为红粉石铺地,左侧为一清代民居院落(NS-0056),院门正对三开间主房,左右各一廊屋,中间为一天井。小巷尾亦有一院门(NS-0051),门牌号北一村71号,且不管这些曾经的门牌号,暂以四大区域划分,小院因为院门紧锁无法进入了解。这儿就是谢高卓的故居了。
谢高卓故居门楼
南社谢氏十九世祖谢高卓,字晋三,生于清朝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岁(1841年)。卒于清朝光绪五年已卯岁(1879年)战死于台湾疆场,享年三十九岁,英年早逝,卫国英勇牺牲。
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科试举人。性和雅,恂恂若书生,然志愿高旷,闲于韬略,常有立功万里之志。
谢高卓遗像(本图片由南社古村落服务管理所友情提供,特此鸣谢!)
清朝同治八年已巳岁(1869年)随征陕、甘、金积堡回匪马化漋,以先登功,奏保蓝翎守备。
清朝同治十一年壬申岁(1872年)复随克洲州擢都司,赏换花翎。清朝光绪二年丙子岁七月(1876年)随将军甘顺率总兵邓增,进攻玛纳斯南城回巢。高卓随增运开花大炮轰其城,卒下之。平回匪贼,晋游击加参将衔。清朝光绪四年戊寅岁(1878年)值台湾生番变作。高卓复随总兵吴光亮往剿,连续作战长达四个月之久,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战况空前惨烈。紧张关头,或言:“台地水土恶,君家富有,何必冒此艰险?”为是,高卓曰:“大丈夫志在四方,青山到处堪埋骨也。”
清朝光绪五年已卯岁(1879年)最后战死于疆场,卫国捐躯,归葬故乡南社西方村土名狮子届,是一座石灰沙桩土坟,墓地依山而建,面朝北京城方向。
谢高卓夫人(本图片由南社古村落服务管理所友情提供,特此鸣谢!)
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皇谕诏奉天诰命辛酉科乡进士,复武义骑尉赏换花翎广东印福孺参府。
2003年,原墓地因开发用地,需要迁移,经征求其后裔谢延光等亲人意见,同时报请东莞市文物局批准,按照文物保护法规章规定。由南社村委会协助,按不破坏原墓原则要求,用大型挖土钩机,把整座坟墓吊装,运到本村南方土名青岗岭,俗称草松安塟。其父亲谢凤阶以子谢高卓封武义都尉。
谢高卓故居内景1
谢高卓是民族英雄,他的事绩让我们敬仰不已,小院内花盆中有一棵天成的木瓜树,朝气蓬勃,我们颇有感触,立在英雄故里留影以示纪念。
谢高卓故居内景2
谢高卓故居之后便是东门路。左侧可以看东门,有一排民居,其中东方村47号为一清代民居,门楣之上有一小小门楼,檐板和两侧封板均为雕花,门楼的红粉石支架均为雕花,两侧雕有“喜鹊登枝”的图案。右侧为谢遇奇家庙,格外巍峨,气势恢宏,后文再叙。
东门路东方村47号,门楼颇具特色
越东门路,步云里随山势而上,右侧家庙侧面山墙的灰塑造型各异,惟妙惟肖,格外精致。左侧有几间出租屋,十分低矮,料想是后来所建。家庙的后山墙,也是步云里的尾,从这里可以通到楼巷。
再回到东门路,过家庙前,至家庙左侧楼巷。据《南社村志》载:此巷深而窄,仅能一人通行,巷口曾有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故名。其实,这是出自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句,单纯的这么一幅对联足以把游客醉倒,倒也应了我们写南社村的题目上“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
楼巷巷口,可见层层叠叠的红石台阶向远处延伸
深巷犹在,小楼何处?
步上三级台阶,右侧稍稍开阔,却有一眼古井。据《南社村志》载:詠(詠,歌也,或从口——《说文》)楼井,巷顶建有一座詠怡楼,故名。井边有五六级的台阶,可通一座三层的小楼,应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原来民居改建。
楼巷中的楼井
沿着窄窄的小巷不断攀登,迈上七级台阶,站在家庙后墙外小平台上,眼前又是九级的台阶,左侧两株木瓜树高耸,树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大大小小的青色木瓜,着实喜人,樟岗岭上的翠竹摇曳,青藤满山,时有泥砖房隐匿其间。正前方,又是九级台阶,台阶上有残楼一幢,原来这就是楼巷顶上的詠怡楼。楼右侧可通文员巷,巷口照例有一个地袱,原来此处建有门楼防卫的。
楼巷尾民 国建筑——咏怡楼
楼巷尽头的民 国建筑咏怡楼绿蔓披墙
·
竹林深处的泥砖屋中是否住着七个小矮人呢?
我们回到楼巷口,顺东门路继续探索,迎面一个小门楼,木制的支架、檐板却也精致,红粉石的门额上有白漆作底的横批,上书“忠于毛主席”五个黄漆字,像这样的文革遗迹,在南村古村比比皆是。
东门路向右侧一拐,左侧有一老屋,墙角处有一堵参差不齐的红粉石墙,推断此处原来有墙一堵,或许还有窄小的门楼,现在一览无余,眼前到了文员巷。
站在咏怡楼边俯视文员巷
不入文员巷,我们返回步云里的巷口,沿围面南路前行,过四间清代民居(NS-0033、NS-0032、NS-0031、NS-0030),来到晚翠巷口,前面是晚翠公祠。
晚翠公祠有一段民间传说:话说三百六十多年前,南社农民谢子旺,以农业为生,家境虽贫,但忠厚朴实。娶了本县横沥镇丁屋村丁群有为妻。两口子勤耕勤锄,清茶淡饭,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晚翠公祠
俗语说“富人难得香灯继,穷者多生饿乞儿”,他连续生下十一个儿女。自古以来少生则优育,多生则贱弃。儿女多了,生活则难上加难。当第十一个孩子生下来,索性安名叫“烂贱”,这孩子更不自觉,竟然养一个游手好闲之“二流懒汉”。
常年累月不洗一次澡,衣衫滥褛无人补,得了一身疥癞皮肤病。村人皆称之“疥癞十一”见而避之。他整天一人独坐晚翠公祠门口,捉“虱乸”晒太阳。
某一天,省城里来了一位朱巡抚大人,巡查地方,因公事来到南社村。为不影响村容,族长早已通知“烂贱”暂时回避,他哪里肯听,照旧仍坐晒太阳。
朱巡抚大人来到跟前,见这衣衫滥褛青年,好奇地趋前询问,你为什么衣不蔽体独自一人,少年毫无礼貌地答道:“我是家中老幺,排行第十一,人称‘疥癞十一’。我家贫如洗,父母无力照料我,并且岐视我,村民见我,生畏而避开,我有如一条丧家之犬。”一番话,说得朱大人不禁心软了,他同情疥癞十一的处境,意欲带他上京城里当仆人。
父亲谢子旺闻知喜上心头,求之不得,心中暗暗盘算着:一来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二来希望儿子他日出人头地。三来这么多儿女少一个也不成问题,于是一口答应巡抚朱大人。唯是母亲丁氏不忍亲生骨肉分离,家虽贫穷,儿子是亲生骨肉吧。经朱大人一片好心思想启发,妻子丁群有,终于允诺。临行前朱大人资助一笔银两,以帮助解决困难。烂贱跟着朱大人,父母依依不舍,含涙挥别。
俯瞰东方村
到京城后,烂贱暂住朱大人家里,更衣沐浴,皮肤治愈,疥癞不再有,表现人才出众,读书三年,勤奋好学,天生聪颖,带入殿中当仆人,处事妥当,表现出色。皇帝询问一些难题,都能对答如流。甚至有时为皇帝出谋献策,博得龙颜大悦,恩赐他为“平天王”,协助朝廷参议正事。
南社人传说,南社筑围墙,四个围门,能建成半月形的建筑物。是这位他们曾经称为“疥癞十一”的烂贱向皇上请谕,经皇上准许而建的。据说,古代农村的围门一般是建成四方围门,而半月形围门是很难得建的。
晚翠公祠之左为少简公祠,祠堂座落在榕树荫下,正对丰收桥。与少简公祠毗邻的有间出租屋,而祠堂塘边的老屋二楼临空的美人靠倒映在水中,遂成村中一景。立于塘边。碧波之中,莲花绽放,对岸谢氏大宗祠、药铺、古榕一字排开,极富生活气息。
少简公祠旁边的临水的特色民居
少简公祠
晚翠公祠与少简公祠间有条文员巷。据《南社村志》载:文员巷,晚翠祠与少简祠,此巷一带住的都是文人雅士,巷口联“昔日名流皆俊杰,今朝金榜获题名”,故名。
文员巷果然雅致,连民居的排水口造型也如此讲究
走进幽幽的文员巷,带大家一起寻找文人雅士的故居旧迹,少简公祠之后为一清代老屋(NS-0049),红粉石基础竟然达九层,整个门脸为红粉石砌就,没有门楼,上有一道镶嵌窗花的栏河。主房瓦面向外延伸两桁,这在南社建筑中是少见的。
少简公祠后,文员巷右侧第一间民居
老屋之后仍是老屋(NS-0050),仍然是九层红粉石台阶,门口之上有一简约的门楼。
编号NS-0050老屋的对面,文员巷左侧有一条碎石小巷,巷尾有一红砖的简易小门楼,门内有一座清代民居(NS-0054),保存完好,电表上有“炳光”二字,或许是小院的主人叫炳光?
文员巷右侧第二家民居
沿文员巷前行,左侧一宅边有古井一眼,院内曾有含笑一株,绿枝低拂,朵朵含笑迎风绽放,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可惜今日再行,树已无影无踪,我们叹惜着,无法释怀,如果古村落失去古树,失去绿化,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文员巷内曾经含笑花香四溢,然而现在含笑不知何处觅了!
这眼古井原来叫清廉井。据《南社村志》载:清廉井,文员巷内水井,该巷原有一座题写“昔日名流皆俊杰,今朝金榜获提名”对联的门楼,多出仕,皆清亷,故名。
文员巷含笑树下清廉井
越过东门路口,小巷随山坡而上仰,左右侧老房森森然。文员巷右侧第一条横巷出现了,巷口麻石地袱仍在,巷内铺满红粉石条,绿幽幽的香蕉叶由右侧墙外伸出来。
横巷内第一间为北方一村40号,为清代民居,整体保存完好,粗壮趟栊仍在,矮门轴仍在,雕刻的石榴树栩栩如生。第二间开间较大,檐下的灰塑、彩绘仍在,趟栊、矮门仍在,一位中年人光着膀子在收拾柴草,第三间为社田公祠,门口悬有“三房系本,十世源流”对联,祠堂的对面有一堵青砖屏风,屏风右侧正中墙上有一红石,刻有“此墙外余地係古祖祠的”的地界碑。此横巷直通柳下巷。
文员巷右侧第一横巷第一间民居
文员巷左侧一座门楼,上有红瓦组成的茴香瓣状的花墙,虽然这种建筑装饰在中原地区极普通,但在东莞却不多见,门内照例为一条红粉石小巷,巷内有二座民居。
文员巷右侧第二横巷已是荒草萋萋,可通柳下巷。
文员巷右侧第二横巷
第一间院落已为废墟,红粉石的基础显示着曾经的富有,青藤从断壁上垂下,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脉动。第二间老屋已经改造成二层的小楼,但一层的建筑仍为旧民居。两屋之间亦有红粉石的小巷,与文员巷、柳下巷平行,旧址地基上爬满了五花梅枝条,一株木瓜平地突起,我们无从知道这座旧址曾经的主人和故事。
站在文员巷朝里远眺,绿树掩映着红石台阶
走在文员巷,我们突然发现红粉石墙上有一件特别的东西,凑近才发现是一个红粉石雕刻成的“铜钱”,这或许是下水道的孔,但智慧的南社人在建筑中总会将审美的眼光应用到每一个角落和细节。
登上文员巷七级台阶,平台之上有一巨大的麻石地袱,竟然有十一个孔,足见当初防卫之牢固。右侧有一低矮的门户,我们叩门后而进入院内,院内有两间老屋,一位老人正准备冲凉,我们对自己的唐突表示歉意。老人笑言无妨,竟然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东方村村民乐叔口述:
我住的这里原是谢氏家祠,是安所祖的。当年家祠也放有牌位,可惜在破四旧的时候毁了。我们家后面是家庙,是另一房兄弟的。
乐叔说他家原来是安所祖的谢姓家祠
继续登阶而上,路边散放着两座雕花石础,给我们留下无边的想像,左侧已经到了詠怡楼,一条红石小巷直通楼前,绿色的藤蔓从詠怡楼二楼垂下,宛若绿瀑般令人惊艳不已。
文员巷右侧第三横巷多为七八年代红砖房,加之巷内有几只跑来跑去狂吠的狗,我们也就不方便深入其中了。
继续前行,荔枝掩映的山坡上,左侧有一小院,门牌为东方村41号,一位坐在自家台阶上乘凉的阿姨急忙躲到家,不让我们拍照。右侧有一间低矮的青砖房,破缸内种着几株绿色的植物,墙上悬挂着几块蜂窝板,一位青衫老者正在艰难而行,可以看出脚部有病。我们紧随其后,院子周围的荔枝树上稀疏地放着几十箱蜜蜂,老者选择一块红粉石条坐定,疑惑地打量着我们这两个不速之客。
南社养蜂人的蜂箱
我们发现蜂箱上有“淦枝”的字们,便询问他是否是淦枝,老者有些诧异,用树枝在地上写出“松、枝”二字,又说:“我叫阿松!弟弟叫阿枝。喏,在屋里。”我们这才发现枝叔在屋内,正全神贯注地修蜂箱,枝叔说:“我也不是木匠,只是空闲下来自己动手修一修,很方便。”
松叔在地上写下“松枝”二字
南社养蜂人阿叔枝正在修蜂箱
松叔说:“今年春天的雨水多,荔枝蜜打不到多少,但是去年的冬糖收成还不错。我们打的蜂蜜一般只供自己家里人吃,很少出售。养蜂也只是为了打发时光……”养蜂人原来看重的是养蜂过程中的乐趣,房前屋后的荔枝树、龙眼树、黄皮树、芒果树等等都能为蜜蜂采蜜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七八十岁的兄弟俩一起偶尔修修蜂箱、放放蜂、打打蜜糖就心满意足了,如此的境界竟让我们羡慕之余又多了几分感动。
松叔和枝叔的眼中漾出来的笑容,让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那种无欲无求的心境。也许,只有生活富足的人,才会笑得如此灿烂!
松叔灿烂的笑容让我们感动
直行,出文员巷,左右为现代民居东方66号、79号,通南社古围墙内环东方村小路,我们踏着满径的野花,继续完成我们的东方村小巷古井的发现之旅……(未完,待续)
9、 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三)——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八)http://bbs.sun0769.com/viewthread.php?bfid=30&tid=1120157&extra=page%3D1